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光合] 臺灣之光,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7398810261632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下午分享臺灣的職能治療現況,介紹全民健保的制度設計以及健保IC卡記載個人病史時,來自各國的同學們嘖嘖稱奇:「I think Taiwan's healthcare system is the best!」、「It's a miracle!」
  
  身為醫療人員,健保常讓我們苦不堪言,可不得不承認,雖然當前健保需要設計出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但其風險分擔與互助精神確實值得肯定。
  
  無論政經現狀多困難,持續創造真正的助益,還是會被國際看見。
 
  臺灣,加油!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漂流] 多元性傾向的老年支持服務(Supportive services for LGBT senior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7232731469931&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美國的高齡化社會,隨著國民平均餘命(2013年為78.6歲)及老年人口(2000年為總人口2%,2050年預期為5%)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幾次課程下來,除了對老年人的性教育和安全有更多認識,下午的議題尤其特別,我們討論到老年人的「性傾向」。

  隨著時代發展,美國社會對多元性傾向者的權益保障越趨成熟,目前已有16個州和1個特別行政區在法律上認可同性婚姻,其他州雖未保障同性婚姻,但承認其他州所核可的婚姻關係。

  除了同性戀者,其他性傾向者議題也受到關注,不同於異性戀的性傾向被泛稱為「LGBT」,取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首位字母。

  LGBT今日在美國的權益並非一蹴可幾,在2003年Lawrence v. Texas,539 U.S.558判決前,同性性行為在美國仍屬違法。可令人驚訝的是,早在1978年,紐約已成立了服務高齡LGBT的非營利機構──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致力於協助高齡LGBT建立美好的晚年生活。

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官方網站:
http://www.sageusa.org/

  高齡LGBT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苦痛掙扎及社會污名化,始終承受著高度身心壓力。步入晚年的他們,多數常在社區中遭受到攻擊行為,甚至在就醫時被高度敏感的醫療人員歧視。且由於過去在家人、鄰居、朋友等人際關係中屢屢受挫,在生活上落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我覺得自己像是賤民(pariah)。」一位在護理之家遭受嚴重霸凌的女同性戀者自白。
 
  根據2009年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調查,跨性別者有50%存在自殺意念,遠高於同性戀、雙性戀者的5%及異性戀的2%。倖存下來的高齡LGBT,多是害怕受傷而足不出戶,或自我認同低落,焦切期盼死亡的到來。
 
  旨在提供高齡LGBT安全的生活環境,支持LGBT分享多元觀點與身分認同的Open House於此應運而生。之所以稱作「Open」,是指真正包含異性戀及非異性戀的「所有人」,並推廣包容多元性傾向的觀念。Open House在San Francisco的社區提供高齡LGBT租屋、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並持續地搜尋潛在的高齡LGBT,協助在社會角落擔心受怕的他們在支持性環境下融入社區。

  「對我而言,Open House就像是生與死的選擇。」一位住民深沈地長嘆。

Open House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3a4jGJ478

Open House官方網站:
http://openhouse-sf.org/

  相對美國已發展高齡LGBT的支持服務35餘年,臺灣最近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方案」才正將非異性戀者的法律議題搬上檯面,但願在正反兩極激烈論戰的同時,世界各國當前異性戀與LGBT群體的共存現況,可以協助臺灣社會取得最佳平衡。

圖片來源:
http://www.hdwallpapersin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ee9.jpg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漂流] 來自內在的聲音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3384685188069&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以往系上研討會大多是各國學者的學術討論,這天中午很特別,由一位丹麥藝術家Tove Nyholm分享她的裝置藝術作品──「Voices from Within(來自內在的聲音)」。

  「Voices from Within」的構想啟發於原籍德國、流亡到紐約的猶太政治理論家Hannah Arendt的一個重要思維:

“Only through this constant mutual release from what they do can men remain free agents, only by constant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eir minds and start again can they be trusted with so great a power as that to begin something new.”

  透過具象的作品探討抽象的「寬恕」並非易事,但Tove Nyholm巧妙地在作品中傳達了「寬恕」的情感經驗,協助人們在與作品互動後,自發性地相互交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神奇設計呢?

  Tove Nyholm接觸了幾位受訪者,邀請他們分享生命中寬恕或被寬恕的回憶,並在徵求對方同意後製成錄音檔,以保存受訪者當下深刻的情緒。她製作了一個巨大而黑暗的迷宮,迷宮內設置有很多個轉角,錄音檔被放置在各個角落的發光線框裡。

參考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B1OcI9j5g

  走進迷宮,尋著伸手不見五指的幽暗,隨著謹慎而緩慢的腳步,遠處傳來的悠悠嗓音也越來越清晰。再往前幾步的黑暗角落裡,人聲源自於五角形的發光線框,訴說著一段關於「寬恕」的生命故事。人們可以選擇站在線框外,與故事保持一段距離,也可以選擇站進線框,主動讓聲音中的嘆息、啜泣、懺悔充斥體內,隨著故事的情緒起伏。

  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一位男同志感到被神拋棄、女孩被繼父偷窺洗澡的恐懼、因吸毒入獄而與女兒長痛的闊別...無論多麼心如刀割,最後,在「寬恕」與「被寬恕」中,被輕輕的放下了。

參考音檔:
http://www.tovenyholm.dk/English/sounds.htm

  在走出迷宮後,參與者承擔著許多生命的情感,也很自然地引發內在的共鳴,因此,參與者大都不約而同地分享個人經驗,並撫慰彼此心中的傷痛…

  這個作品在丹麥、紐約得到了熱烈的迴響,下一站卻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烏干達。

  如前一陣子廣為流傳的「KONY 2012」影片所述,烏干達反政府游擊隊「Lords Resistance Army」掀起的腥風血雨是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這個恐怖組織綁架數千名孩童,並逼迫其成為童兵和性奴隸,童兵在暴力訓練中被要求肢解自己的親人和喝死者的鮮血,女孩被關在軍營裡隨時遭受蹂躪,大多數都不幸慘遭輪姦。巨大的痛苦籠罩著被撕裂的社會,戰爭帶給受害者的精神創傷,在社會中潛伏著沉重的隱患...

KONY 2012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4MnpzG5Sqc

  當「Voices from Within」計畫來到了烏干達,巨大的迷宮已不適用狹隘的居住地,居民甚至沒有看過音響。Tove Nyholm為了配合當地的風土民情,大幅調整了裝置:茅草屋的中央放置著一面烏干達傳統的大鼓,在鼓面下包裹了音源,人們圍坐成一圈,聆聽當地人民以盧干達語所訴的「寬恕」經驗。

  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下,人們內心的恐懼成了不能說的祕密,密度極高的住宅區,人們的情感卻是極端疏離的。奇妙的是,在走出了承載生命故事的茅草屋,參與者開始試著交談,在情感交流中展現真性情...

  「Voices from Within」聚焦於聽覺的設計,透過他人生命故事的誘發,引導人們走入彼此的內心釋放傷痛,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深度治療。除了讚嘆藝術帶來的生命厚度,身為治療師,Tove Nyholm的獨特設計也帶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省思。

Tove Nyholm官方網頁:
http://www.tovenyholm.dk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光合] 臨終照護職能治療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0976855428852&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下午認識了職能治療師服務的特殊領域--「End of Life Care(臨終照護)」。

  大部份臨終者去世時,都希望在至親好友的陪伴下在家安息,但在現代醫療系統接管臨終和死亡的同時,臨終者往往得在陌生的白色巨塔徬徨地迎接生命的結束。

  Helen Morgan分享在Palliative Team(安寧緩和團隊)的實務工作,協助我們意識到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是很需要引領的。

  在臨終者被告知所剩不多的時日後,醫師會轉介給Palliative Team,免除對末期病人不必要的處置,協助病友與家屬度過醫院、家中以至死亡的轉銜過程。為了全面性支持臨終者的身心靈,這個跨專業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宗教人員及義工等等,合作對象當然也包括臨終者和其家庭,所有人的共同目標是協助臨終者發揮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Helen Morgan分享:「從前從事孩子的社會工作,持有的是對未來永不放棄的積極,在安寧工作學會的卻是平靜地放下。」這個轉念的反差和臨終者相當雷同。Palliative Team因為被戲稱為Death Team(死亡團隊),很多臨終者在知道被轉介後是拒絕開門的,只從門縫中悄悄覷著傳說中的死神;但事實上,Palliative Team旨於引領臨終者在邁向死亡的路上,活出最圓滿的人生。

  許多人在知道大限已近時,會不知所措地「等死」,像是:呆坐著看電視、躺在床上不願起身,等待時間像流沙一樣逐漸淹沒自己...

  可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生活品質該是最美好的。

  Palliative Team引領臨終者做死亡前的規劃:和親友深入交流生命議題、處理悲痛和失去的感受、討論信仰中的死後世界…職能治療師在團隊中的職責,很接近電影The Bucket List(一路玩到掛),協助臨終者在剩餘的日子裡度過最豐盛的人生。

  職能治療師引導臨終者執行有意義的活動,如:寫信給親愛的家人、與遠方親人視訊、整理家中的收藏、共享團聚時光...這些病前能輕易達成的活動,在生理狀態持續惡化下是很奢侈的盼望,職能治療師以調整過的活動、輔具、代償等,協助臨終者盡可能達成功能性獨立,發揮身為人的最大價值。

  臨終者擁有自主權來參與喜好的職能活動,病程中被限制不能吃的美食,臨終者可以在輔具支持下好好享用;欣然承受從前極力避免的舟車勞頓,只為再見瑰麗的落日餘暉;有些人甚至願意花幾個小時自己刮鬍子,就為了堅持其生命尊嚴。

  每個人渴望的人生樣貌都不一樣,我們何以替臨終者決定最後的方向?

  正因生命無價,安寧照護的成效難以衡量。但無疑地,當支持生命圓滿地抵達終點,其永恆的笑容確是最寶貴的福報。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光合] 丹麥癌症復健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7951191224201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中午來自丹麥的訪問學者Dr. Karen la Cour,分享了癌症復健在丹麥的現況,其中她分享一個設計給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五天營隊,讓我感觸很深。

  營隊的招生對象是由癌症患者邀請身邊的至親,一起參與五天的活動,協助個案學習建立健康、有意義的生活常規,也協助親人了解如何和患者討論疾病及生命的議題。

  許多個案透過重新再設計的生活自理、藝術創作、運動等活動找回能力感,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家人也因為營隊中的成長,學習建立親密而知心的陪伴關係,幫助個案在結束營隊後,喜悅地邁向生命中最後一段旅程。

  「They are sick and healthy.(他們是病著且健康的。)」Dr. Karen la Cour溫暖地微笑著,分享一位學會經營生活品質的癌症患者回饋:「當我參與喜歡的活動時,我感覺不到疼痛,甚至忘記自己生病了。」

  短暫的午後使我們見證生命的光,看見世界各地的職能治療師都在為人們努力著,很高興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臺灣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加油!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漂流] 大腦的語言重建旅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來LA念書兩個多月了,大腦也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起初一個月,因為對英語的不熟悉,有很多感受卻有口難言,連他人的溫暖問候都不知如何回應,在團體中經常是沉默的,深刻體會到失語症的無力與無助。

  第二個月,大量的討論課及朋友聚會,促使我很多時候必須當下就立刻反應。在急迫的壓力下表達後,朋友臉上紛紛出現了疑惑的表情,才發覺自己講出拗口的中式英語,且說話時常因為複雜的中翻英思維而欲言又止。

  直到最近,由於沉浸在全英語的學習環境,大腦記住了許多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對話,交談時開始可以反射性地出現英語片段,內在對話甚至逐漸以英文取代中文,雖然還趕不上團體討論的速度,但已漸漸習慣一對一的會話。

  這段語言重建的過程,讓我想起,過去好幾個情感豐沛的自閉症孩子,在努力表達未果後的氣惱與挫折,還有失語症的阿姨和伯伯每次開口想分享經驗談時,卻只能在費盡全力後長嘆一口氣。語言交流的難題,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常讓語言障礙的朋友承受不被了解的痛。

  坦白說,如何不讓溝通阻礙真實自我的展現,真的是很困難的課題。留學生有同鄉的互相支援,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分享,那連母語都說不出口的個案呢?連第一語言都受限的他們有多寂寞…


  感謝這段特殊的人生旅程,幫助我體驗語言障礙朋友的苦,更希望能帶著這份體悟在未來提供適時的支持與陪伴。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光合] 人因工程專家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3883690946477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Dr. Barb Phillips下午為我們講解人因工程(Ergonomics),內容是在臺灣時就很熟悉的,大致是運用生活中的器材,協助工作者的身體姿勢維持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來預防職業傷害,是大部份職能治療師都有的概念和技巧。

  讓我十分驚訝的是,Dr. Barb Phillips專精於人因工程27年,甚至自己開了一間公司,經常接各大企業的案子,促進員工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型態,改善辦公室的文化與環境,協助個人人生規劃的生涯教練(Life Coaching),以及組織團隊發展顧問的企業教練(Business Coaching),她是真的把職能治療的價值帶入生活中!

  我很興奮地和Dr. Barb Phillips聊到,協助企業建立身心健康的環境是臺灣很需要,也是我非常有興趣的,她很熱情地邀請我有空可以拜訪她,她很樂意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也期待有一天可以來臺灣協助有需要的人。

  感謝神奇的吸引力法則,又拓展了一條學習的道路!

  有興趣歡迎參考Dr. Barb Phillips官方網站Ergo Life Solutions:
http://www.ergolifesolutions.com/index.html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光合] 教師節快樂 !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28421827172953&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It's so touching to hear that the child whom I've worked with can finally talk! This is definitely the best gift to receive on teacher's day!

Although I am a therapist, my children still count me in on the celebration for teacher's day! They are so sweet!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光合] 動機式晤談法淺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73022242890980&set=at.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4



  最近不管是Life Management Series的繼續教育課程、Lifestyle Redesign療程、或是諸多課堂上,老師們不約而同地強調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的重要性。下午終於在OT 500 Clinical Problems in Occupational Therapy的課中接觸到了!Dr. Jesus Diaz的講演澄清了我過去在臨床上的疑惑,也幫助我有清楚的架構反思自己的治療歷程,真的非常感謝他。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強調以個案為中心,藉由自我探索和解決矛盾加強內在動機,支持個案運用內在及外在資源找出解決方案,是用來提升動機及協助改變的會談技巧。近年來被廣泛地運用於各種臨床專業,包括心理師、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且有許多研究證實運用此會談技巧可大幅增進治療成效,非常值得有心提高成效的醫療人員學習。

  從四大精神(Spirit)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幫助治療師站在個案立場體會及思考的方式,分別有:伙伴關係(partnership)、接納(acceptance)、慈悲(compassion)及引發(evocation)。重點在於同理個案的感受及想法,和個案站在同一陣線來解決問題。以下兩個影片可以幫助我們感受一般晤談及動機式晤談法的差異。

非動機式晤談法示範(The Ineffective Physician: Non-Motivational Approa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0XyNE89eCs

動機式晤談法示範(The Effective Physicia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monstra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RiKA7CKtfc

  這兩段影片帶給我的感觸非常深:記得剛開始執業時,經常直接給予個案和家屬指導,甚至是毫不掩飾地評價對方的作法,督促個案要儘快改變,直到某天有個案家屬回饋:「妳這樣說,我覺得我的壓力好大。」才讓我突然發現,雖然目標是我們共同渴望的,但因為過程中持續逼迫個案達成要求,並沒有和他站在一起,即便再努力,仍無法促使對方產生改變的動機,治療成效跟著大打折扣;後來試著運用催眠治療師培訓中學習到的會談技巧,將自己當做一面鏡子中性反映個案的陳述,同理個案的感受與想法,治療關係和成效雖明顯提高,卻被前輩嚴正提醒此法已越界到心理師的職務。兩種截然不同的會談方式所得到的結果讓我一度很茫然,不確定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以職能治療師的身分真正協助到個案的需要。

  和Dr. Jesus Diaz在課堂上討論這個議題,他回應:「動機式晤談是我們和個案的『溝通方式』,是治療中運用的會談技巧。(因此我們會說,在治療中我們使用的其中一個技巧是動機式晤談法,而不是我們做了一節動機式晤談治療。)近年有越來越多醫療專業都使用這個技巧來提昇不同目標的治療成效,職能治療師的目標在於個案的『行動(Doing)』,使用動機式晤談來促使個案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並非心理師聚焦的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此席話讓我茅塞頓開,也鬆一口氣,只要我們的目標明確,使用動機式晤談來反映個案的覺受,是符合職能治療師的職務的。

  另在課堂上演練了四項會談原則:表達同理心(express empathy)、指出矛盾處(develop a discrepancy)、克服抗拒(roll with resistance)及支持自我效能(support self-efficacy),及五項技巧:反映性傾聽 (reflective listening)、開放式問句(asking open question)、肯定(affirming)、改變損益評估(weight of cons and pros)、會談摘要(summarizing)。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個案目前的行動不被社會所接受,我們還是需要中性陳述正面和反面訊息提供個案參考,舉例來說:個案提到他週末都會吸食海洛因,我們可以詢問個案吸毒的好處和壞處,並反映個案所言:「吸毒一方面為你抒發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影響你的生育能力。你有什麼想法嗎?」可以注意到治療師使用的是「以及(and)」來陳列兩項訊息,不用「但是(but)」,以避免個案認為治療師心中已有優劣的定論,幫助個案為了讓自己更好而作選擇,而非為了被治療師肯定而作選擇。

  關於期待被治療師認同的部份,最近因為語言困難和社交焦慮被轉介到Lifestyle Redesign,有一些近似的體會。(執業一段時間了,第一次親身接受職能治療,竟然有幾分緊張,讓我不禁好奇這是否是過去個案的心情?)每次療程,Dr. Chantelle Rice都會與我討論許多克服適應困難的方案並追蹤上週執行目標的狀況。第一次會談時我隱隱有一份擔心:「如果我不採納治療師的意見,她會不會不認同我?」Chantelle察覺到我的焦慮,隨即親切地表示:「這是妳的人生,由妳決定接下來的路怎麼走,我只是和妳一起探索最適合妳的方式。」她的話幫助我轉而專注在當下的問題,也讓我了解到治療師是保持客觀的協助者。

  這堂課彙整許多了過去的治療師訓練,可再度體驗和省思,才發覺真的需要持續地操練才會熟悉「無我」的境界。Dr. Jesus Diaz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動機式晤談法像是一隻鴨子在河裡游泳,水面上穩定而自在地前進,但水面下鴨腳卻非常忙碌地踢水。」原來,有非常多技巧需要在治療中有意識地運作,看似單純,實際上卻是非常耗費心力的。

  每一次的學習,都幫助我往前進一些。很期待持續成長後的回首,能運用生命中的累積,協助人們創造更多豐盛與喜悅。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光合] 駕駛評估與訓練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在美國,無論是工作、買東西、拜訪朋友…只要出門,幾乎都需要開車;但對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來說,開車或許是極具挑戰性的,也可能造成公共安全問題。

  關鍵的職能活動一旦受限,影響到的不只是生活自理,還有社交限縮而失去的心理支持。(可以想像老人家一個人居住,沒辦法開車找兒女或朋友的寂寞與無助嗎?)

  因此,有一部份美國職能治療師專攻的就是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的駕駛評估和訓練。Ana Veran職能治療師在課堂上教導我們評估駕駛相關的身心功能,以及如何協助老年人面對退化帶來的衝擊,願意重新接受駕駛訓練。真的非常實用,也大開眼界!

  系上安排的課程好充實,每次都有新的學習,回臺灣有好多故事可以說了!(比起學生,我覺得自己更像個觀光客,哈哈。)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光合] Lifestyle Redesign在美現況及臺灣本土化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8516970008174&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3&theater


參考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18188958196240.1073741883.100000154267360&type=1&l=999bd92c18




  早上和Dr.Chentelle Rice討論在美國的Lifestyle Redesign服務現況,以及如何在臺灣本土化。

  Lifestyle Redesign是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進行職能活動的質量管理:工作、家庭、休閒、學習...,協助人們達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狀態。根據Dr.Chentelle Rice,在USC接受Lifestyle Redesign的族群,主要定位在不須至醫療院所的非重大疾病客戶,大部分是協助一般人促進身心健康,像是:體重管理、生涯規劃、疼痛控制、糖尿病控制...等等。和心理諮商略有不同的是,職能治療師著重在生活中的實踐,和個案一起訂定計畫,在日常生活中達到想要的目標。目前以個案中心為主,偶爾也會有夫妻、情侶一起接受服務,但尚未有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USC HSC學生透過Eric Cohen Student Health Center轉介至Lifestyle Redesign服務,以學生保險支付完全免費!UPC學生可透過Engemann Student Health Center轉介得到服務,社區民眾也可以透過合理的價格獲得自費服務。

  對於一個有興趣進修Lifestyle Redesign的治療師,可以參與USC Life Managem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Series的課程,課程時數共24小時,通過考試後即可得到認證。由於Lifestyle Redesign的名稱已被USC OT註冊,因此在美國只有USC可以提供Lifestyle Redesign的服務和訓練。治療師經過認證後,可以至外國執行Lifestyle Redesign的相關技術,但是要以非Lifestyle Redesign的名義提供服務。

  回臺灣的應用非常廣泛,事實上Lifestyle Redesign可以處理的不只是社區的健康問題,在企業也非常實用,特別是在員工激勵、職涯規劃、壓力管理…等,可以大大增進團隊工作效益。由於目前和臺灣傳統醫療體系有很大的區別,可能可以先透過臺大職能治療中心,模傚USC在校協助師生改善身心健康,進而推廣職能治療和提供教育訓練。順利的話,提供服務給志在與員工一同成長的企業,讓職能治療真正走入生活。

  我看到未來了,期待接下來豐盛的學習旅程!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光合] 生活型態再設計,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13576928657443&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在USC,職能治療師(OT)以Lifestyle Redesign在校內和社區幫助許多師生和居民塑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體重管理、時間管理、疼痛控制、社交焦慮、學習困難、戒煙戒酒、自殺防治...。

  系上真的非常努力在推廣OT,Lifestyle Redesign的DM在圖書館和健康中心的醒目處都可以看到,大部份民眾對職能治療也有初步認識。

  很期待未來可以在臺灣提供Lifestyle Redesign的服務,除了落實OT的哲學,也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對社會的助益。

Lifestyle Redesign DM分享:(非常鼓勵所有有志從事職能治療的伙伴參考喔!)
https://www.dropbox.com/s/y8h3z2lvozvfdsp/USC%20OT%20DM-Lifestyle%20Redesign.pdf

Lifestyle Redesign服務項目:
http://ot.usc.edu/patient-care/faculty-practice

Lifestyle Redesign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9QJfnw40XY&feature=youtu.be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漂流] 實證職能治療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565191362801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在複習「實證職能治療」時,有一段話很有意思。

  「你希望你的醫療人員是根據當今研究、專業經驗以及為你和重要他人所做的通盤考量嗎?還是取決於早已過時、市場最新流行或是醫療人員二十年前在校內的學習呢?」身為個案當然選擇前者!但身為治療師,不得不承認後者一針見血地描述目前醫療走向服務業的常見生態。

  想起在學校受實證醫學訓練時,經常被提到的老生常談:「若要達到個案有最佳成效(Optimal Patient Outcomes)需要根據:臨床專業(Clinical Expertise)、科學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與個案的價值觀和處境(Patient's Values and Circumstances)來擬定治療計畫。」

  實證醫學是將臨床專業從「不知不覺的習慣」導向「先知先覺的系統化地評估」。在擬定治療計畫前,治療師需要統整所有過去至當下的科學實證,立基於臨床專業和個案合作達到最好的成效。具備實證基礎的最佳醫療是每位治療師都理應提供的,因此,美國職能治療師需要有具基礎研究能力的碩士學歷才有執業資格。

  而坦白說,在臺灣的醫療及教育系統底下,科學研究是我們最薄弱的部份。一般臨床經常因為個案量過大而延續舊習,或營運需求而屈就市場機制,很難肯定地說,我們為個案做的是當今世上的最佳決策。(即便好不容易做出最佳決策,個案和家屬也不一定能了解我們的價值。)

  可當個案將寶貴生命交託給我們時,我們對其人生是負有一份責任的,若不鑑往知來,如何確信我們為對方創造的是最大福祉?這份省思,隨著和個案及其家庭有越深厚的感情積累,也就越趨沉重。

  一邊細細讀著,一邊檢討近三年的臨床經驗,很期待載滿裝備之後,陪伴更多生命真正活出最大價值。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漂流] 蛻變,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5087603684444&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為了生存下去,將這學期的課程大綱都整理出來,好擬作戰策略。

  雖然課表和學分看起來不多,但實際上每堂課的課前閱讀和課後作業量都很驚人,每學期還有三次大考,幾乎上三到四次課就有一次考試,每個學分都非常紮實。

  在異地求學,也讓我體會到特殊孩子的心情。美國人看一遍,我可能要看三遍、五遍、十幾遍...才會懂,好不容易懂了之後,看懂題目和用英文表達又是另外一門課題。繳交嘔心瀝血生出來的作業,老師會在字句上打好幾個問號,表示文意難以理解...

  要在理解和表達困難的狀況下,依然保持信心,讓語言不成為展現真我的障礙,真的是一場磨鍊。

  幸好,身邊總有許多天使。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同學Sweta Patel傾聽我的心聲後,很溫暖地說:「Don't worry, we all are with you and if you ever need anything please let me know.」讓我知道自己是在支持下接受每個挑戰的。

  繼續全力以赴,享受蛻變的過程!加油!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光合] 開學第一天,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4637333729471&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上班近三年,再重新拾起書本(還是久違的英文!),實在很陌生。尤其看到教室裡蹦蹦跳跳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好像從上個世代坐時光機來的。

  可愛的同學興奮地問候彼此:「What is your meaningful occupation in summer?」哈哈,真是特別的打招呼方式,果然是職能治療師!

  第一天上學,就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的小學生課表。每堂課國際學生都會被邀請上臺自我介紹,同學們像看到明星般熱情地歡呼、尖叫,系上還特別頒發歡迎我們的徽章,真的好開心能加入USC OT溫馨的大家庭。

  USC有好多老師是傳說中的教科書作者,每一位都充滿對教學的熱忱,幽默、風趣地討論學術、研究上的進展,不時談及自己在生命中的所思所感。由於美式教育重視獨立思考,同學們非常踴躍地發表意見,幾乎搶著舉手分享臨床和生活中的心得,交流的深度讓人很驚艷他們才剛大學畢業。不斷的反思、啟發、激盪,跟USC OT的大家學習真是享受。

  不過,身為國際學生,即便很認真上課,經常還是會理解困難或慢半拍。(突然可以理解特殊生進普通班融合的心情了…我也好想要有資源班或特教班可以加強啊!)當大家都在捧腹大笑時,真的好想聽懂老師剛剛的分享;還有同學積極熱烈的討論時,好渴望口語能再順暢一些,可以趕快加入戰局。

  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跨過語言隔閡就可以滿載而歸了,加油!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漂流] 小小聯合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348068051180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參考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07642665917536.1073741874.100000154267360&type=1&l=3d1222ea97



  昨天USC OT的國際學生說明會,儼然一個小小聯合國。我的同學分別來自不同國家:沙烏地阿拉伯、英屬百慕達、委內瑞拉、阿根廷、印度、韓國、美國...,卻都有一個共通點是──英文能力非常非常好!

  當大家用極快的語速開心聊天時,我需要花一段時間消化語意。好不容易找到縫隙分享簡單的意見時,同學間霎時一片沉默,皺著眉頭認真地凝視我,感覺很難了解我使用的語句。對一向愛好發表言論的我來說,這輩子從來沒有被自己的語文能力這麼沉重地打擊過…或許是上天用深刻的體驗在教導我傾聽吧。

  幸好就讀的是職能治療,在說明會後和治療師同學說明我語言障礙的狀況,請同學完全不用客氣,當作在治療失語症個案,儘管修正我的用字和文法,同學們也很貼心地紛紛表示:「If you need any help, just call me!」寫信和教授討論如何儘快適應環境,才知道系上早已經為國際學生準備好以Lifestyle Redesign Approach介入的轉銜計畫,真是太溫暖了!

  接下來的留學生活雖然不容易,相信在支持性的環境下,我會克服所有困難順利成長的!Fight on!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光合] 成為自己的Life Coach!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一早興奮地和學弟妹分享運用時間自由以實踐Life Coach的驚人成果!包括無所求地以專業協助身邊的朋友,與志在提昇醫療及教育品質的伙伴談合作計劃,演講邀約及診所、幼兒園、復健器材的顧問職務,還有未來大學、生命線及職能治療中心的授課機會,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三個月內,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原來生活的廣度真的只在一念之間!

  當夢想藍圖描繪得夠清晰,一切就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方式實現!我們絕對可以大膽地做夢,一同開始你的Life Coach計劃吧!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漂流] Hogewey失智症社區,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ursuing.ideal.life/photos/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153776364815568/?type=1&relevant_count=1



  Hogewey社區幫助逐漸失去存在感的失智症朋友,尊嚴、喜樂地活出理想的生活品質。

  一早看到世界上有這麼溫暖的地方,深受感動,很渴望能參與其中。

  我們真的需要更多愛的力量。

----------------------------------------

【FOCUS新聞】獨步全球 荷蘭誕生「失智集合社區」

原文出處:
http://news.msn.com.tw/news3242908.aspx

  柯芮老奶奶很開心,尤其是老公每天來探望她時她會笑得更開懷。記者:「你每天都來探望她?」「失智村」住戶丈夫:「是啊,每天都來。」

  柯芮老奶奶沒跟老公住在一塊,因為她罹患了失智症,疼愛她的老公看過6家安養院後,決定將她送來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侯格威村」。「失智村」住戶丈夫:「這裡很完美,它是開放空間,住戶可以享受四季交疊,他們能感受到寒冷與溫暖,他們可以上館子,去餐廳喝杯茶,他們想要去哪裡就去哪裡。」

  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範圍僅限於「侯格威村」4公頃土地內,這些住戶都是嚴重的失智症患者,他們回不到現實世界中,雖然「侯格威村」裡面應有盡有,努力要做到和現實世界幾乎一模一樣。「失智村」美髮師:「哈囉,娜坦蒂娜。」

  CNN主持人古帕:「在正常的社會中,頭髮能梳整得漂漂亮亮很重要,你很忙吧?」「失智村」美髮師:「我是很忙啊。」

  CNN主持人古帕:「雜貨店賣的東西和外頭沒兩樣,果汁、東西應有盡有,清潔用品,但你很快會發現產品都沒有標價,因為顧客都是『侯格威村』的住戶,他們罹患嚴重的失智症,是看護者陪伴他們過來的,當他們到櫃台結帳時他們不需要付錢,而櫃台人員楚蒂受過特別訓練,知道如何對待失智症患者。」

  努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幾乎一模一樣的環境,有人因此把「侯格威村」比喻成現實版的「楚門的世界」。電影「楚門的世界」:「喔,以防我晚點遇不到你,午安、晚安、夜安。」

  楚門的世界描述男主角有天發現,他的人生連老婆都是電視台造假虛構的,但是「侯格威村」的失智老人們並非如此,他們曾經擁有各自精采的人生,有些人記得很清楚,只是沒辦法再用言語表達。

  雅達老奶奶幾乎天天來到侯格威村,和老公Ben一起譜曲,這是他們從談戀愛開始就養成的嗜好。CNN主持人:「你們怎麼認識的?」失智村住戶妻子:「喔,在一間酒吧。」CNN主持人:「酒吧?」失智村住戶妻子:「是啊,他和我朋友在玩牌,他之後請我喝酒,漸漸地,我們就開始談戀愛,直到現在,班恩,你還記得嗎?你還記得在酒吧玩牌,然後請雅達喝酒嗎?(荷蘭話)記得我們在酒吧認識?」失智村居民班恩:「是、是、是。」

  Yes等簡單的字彙,是班恩現在與外界溝通的方式,除此之外就是音樂。CNN主持人:「和班恩唱歌對你很重要?」失智村住戶妻子:「非常重要。」CNN主持人:「為什麼?」失智村住戶妻子:「這是我們以往溝通的方式之一,我們現在沒辦法再用言語溝通,但是當班恩大聲唱歌時,我們感覺又有交集了,這對我很重要。」

  音樂對班恩先生很重要,因為音樂是過去對他具有特別意義的心智過程,而藉由回想別具意義的人事物來提升自尊、平緩情緒、進而改進溝通技巧,也就是所謂的懷舊療法,則是「侯格威村」的創立宗旨。

  失智村創辦人雅美羅根:「他們不再了解這個世界,我們試著幫助他們了解發生什麼事,讓他們覺得沒事、OK的。」

  侯格威村的創辦人之一雅美羅根女士,曾經在傳統的安養中心工作,直到有天她接到一通母親打來的電話。

  失智村創辦人 雅美羅根:「我母親打來說,我父親突然間過世了,沒有痛苦,心臟病發就走了,我腦袋裡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主,他不需要住進安養院,我這麼想真是太瘋狂了,我是一家安養院的主管,卻不想要我父親住進安養院,我同事說,讓我們找一天討論,如何將這間安養院變得值得住吧,我們達到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侯格威村的住宅區總共分成7個主題區,都是依據荷蘭社會7大生活方式設計的,比方說手工藝區、文化藝文區、虔誠教徒區,還有都會區,從油漆的顏色、家具、藝術品擺設,全都根據這7種生活方式精心挑選。

  侯格威村還有25個社團,比方說做麵包,他們相信減少藥物,但是有足夠的活動,吃得好,心情愉快 ,就能幫助失智老人有尊嚴得度過人生最後幾年。雅美羅根:「雖然沒有科學研究的數據,但是我們從1992年開始實驗,以前只能平均再活2-2.5年,現在則是3-2.5年。」

  在這座新穎的侯格威村裡,152名的失智症住戶有大約250名照護人員與社工24小時陪伴,可別以為收費是天價,侯格威村是政府經營,它的預算以及收費全都比照其他公家安養中心辦理,而創辦人表示,如果他們做得到,世界其他地方也行。

  失智村住戶:「呵呵。」失智村住戶妻子:「你喜歡我來探望你嗎?」失智村住戶:「是、是。」失智村住戶妻子:「他喜歡我來探望他。」CNN主持人:「你們倆總是握著手,我發現你們倆總是握著手。」失智村住戶妻子:「是啊,因為這很重要,當你們無法用言語溝通時,能夠身體接觸溝通,這對罹患失智症的人很重要。」CNN主持人:「最難的部分是什麼?」失智村住戶妻子:「嗯,溝通吧,他失去了這麼多東西,但是他還是一個非常仁慈的人,還沒有出現攻擊性,這真是太棒了。」

--

Video: World's Untold Story: Dementia Village
1)
http://edition.cnn.com/video/standard.html?%2Fvideo%2Finternational%2F2013%2F07%2F09%2Fwus-dementia-village-yvonne.cnn
2)
http://edition.cnn.com/video/standard.html?%2Fvideo%2Finternational%2F2013%2F07%2F10%2Fwus-dementia-village-supermarket.cnn

Report:
1)
'Dementia village' inspires new care
http://edition.cnn.com/2013/07/11/world/europe/wus-holland-dementia-village/index.html?iref=allsearch
2)
'Dementia village:' 5 things I learned
http://edition.cnn.com/2013/07/11/world/europe/wus-holland-dementia-lessons/index.html?iref=allsearch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光合] 理想醫療的雛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今晚,一個因緣際會的巧合,讓我們碰觸到理想醫療的雛型。

  一位積極想戰勝退化性疾病的個案,渴望能延長平均值五年的壽命,追求最高的生活品質。

  一位耐心傾聽個案需求的醫師,期待改善臺灣整體醫療環境,捍衛人們應有的最佳醫療服務。

  一位用心體會個案立場的職能治療師,時時思考如何以專業為社會帶來最大貢獻,在有限中開創無限可能。

  我們在放鬆、舒適的環境裡,秉持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原則,協助個案信任而開放地提出所有疑問,醫師仔細提供當下的醫療進展以及疾病進程,治療師則認真提供生活模式與復健安排的建議。

  在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下,我們可以無私地就個案的最大福祉做深入研討,我們看到的不是疾病,而是個案的「人」!這是過去受的專業訓練告訴我們應該做的,但在重量不重質的大環境裡,經常有志不得伸。

  感謝這個非常非常美好的夜晚,使我感到理想的醫療模式觸手可及,提醒我們絕對值得排除萬難,付出一輩子來實踐。


  希望透過持續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中美夢成真。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光合] Life Coach!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How Coaching Works"

  「How Coaching Works」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影片,將抽象的「Coach」概念詮釋得簡單明瞭。

  在Life Coach方案中,我們協助個案做最好的自己。在與個案合作過程中,我們引導個案定義問題、反映人生實相以界定合理目標、一同規劃最適合個案的途徑、運用個案自身資源解決問題。

  對於教練來說,學習把自己倒空,預見個案最好的可能,是一種無我引領他人的智慧。這當中,教練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個案自己達成理想的可能性。

  為了成為個案生命中的關鍵導引,「無我」的心態,是需要透過許多內在覺察去鍛鍊的。

  回顧這個影片,也提醒自己時時覺察,當「我」升起時,要練習放下。

------------------------------

Stage 1. Meet

Stage 2. Vision

Stage 3. The Plan

Stage 4. Journey


Stage 5. Success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光合] 小寶貝歷險記--The Last Day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9628665230338&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愛賴床的小寶貝這幾天都是清晨五、六點就爬起床了,每次睜開眼的第一句話就是:「要去醫院找媽媽嗎?」小小的他一心繫念的都是生病的母親吧...

  前幾天,小寶貝的口頭禪經常是:「要坐公車去找媽媽嗎?」「要走去醫院找媽媽嗎?」「洗完澡要去找媽媽嗎?」...由於只要回答他實話:「我們星期六去找媽媽喔。」小寶貝都會著急地崩潰大哭。為了協助他安穩地進行日常生活自理,我都會輕描淡寫地帶過:「喔〜我們要走囉!」因為沒把話說破,小寶貝憂愁的眼神閃爍著一絲希望,期待著事情做完後可能可以和媽媽見面。

  在歷經三天期待落空的折騰,今天早上終於可以開心地跟小寶貝說:「我們要去醫院找媽媽喔!」「要去醫院找媽媽嗎?!」小寶貝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對啊,爸爸在樓下等我們,我們去穿鞋子吧!」只見平常慢條斯理的小寶貝飛也似地奔向門口,拼了吃奶的力氣認真地穿鞋。

  在樓下看到爸爸的車時,小寶貝很猶豫地不敢靠近,直到爸爸轉過身來,小寶貝和爸爸的笑容才同時燦爛地綻放,久別重逢的喜悅好動人!坐在車上,我和爸爸閒話家常小寶貝的趣事,他只是一直蹙眉。爸爸即便在開車,也不時轉身握握小寶貝的手,溫柔地支持他。

  經過護理站,小寶貝忽然停下腳步焦慮地問:「護士阿姨會照顧媽媽嗎?」「當然會呀。」爸爸回應以平靜的微笑。跟在爸爸後頭,小寶貝小小的腳步在廊上快步踱著,想快一點去病房探視媽媽。當布簾拉開的一霎那,小寶貝幸福地笑了,是他朝思暮想的媽媽耶!

  看著欣喜的他一下把臉埋在媽媽大腿上撒嬌,一下爬上床想抱抱,想了想又拿很多顆櫻桃和媽媽示好,自然流露的真情讓人好感動,一家人團聚的幸福畫面真的是極美!

  「江老師回江老師家,憲宏回憲宏家。」緊牽著爸爸、媽媽的手,小寶貝不時叮嚀我,不要再把他帶走了,讓我又好氣又好笑。江老師對你的愛,你可能要長大後才能體會吧。

  可愛的小寶貝,謝謝你帶給我們全家人的美好回憶,記得要好好照顧爸爸、媽媽喔!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media_set?set=a.676995442315592.1073741851.100000154267360&type=1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光合] 小寶貝歷險記--Day3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9434645249740&set=at.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4



  隨著與小寶貝的關係越深,經典的教養狀況題也就越常出現。

  像是小寶貝在吃早餐時跑來跑去,嚴正要求他坐在椅子上乖乖用餐,小寶貝立刻躲去我媽媽身後用哭腔說:「我要找阿姨啦〜〜」還故做拭淚狀,我趕緊提醒:「媽,妳快躲起來!」媽媽收起不經意流露的憐惜眼神,一溜煙躲進書房。孤立無援的精明小寶貝竟馬上恢復冷靜,識相地爬上椅子:「我要再吃一口。」(那剛剛是在演哪齣...)

  請小寶貝揹好書包一起出門,小寶貝碰都沒碰就可憐地哀嚎:「好重喔〜阿姨〜〜」這次媽媽很有默契地趕到門外等。剩下客廳裡僵持不下的兩人,小寶貝一臉無奈地對上我堅定的目光,眼珠轉了轉,竟跑到書房找我爸爸,親密地喚著:「伯伯〜〜」

  幾天的相處,才知道小寶貝的心智成熟度遠超乎我的想像。清晨六點,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發覺小寶貝爬到床下翻書包,認真地把東西一樣一樣翻出來,好不容易找到藥袋後默默地說:「我要去醫院拿藥給媽媽,跟媽媽一起回家。」晚上收到媽媽在醫院的影片,小寶貝看到媽媽虛弱的身影後,面色凝重地喃喃自語:「我要照顧媽媽...我要照顧爸爸...」接著悶悶地玩玩具。小小的他似乎知道很多事情,很難想像他真的只有兩歲十一個月!

  謝謝小寶貝培養我們兩代教養的默契,也讓我更尊敬孩子的智慧了。好好享受幸福的擁擠單人床最後一天,明天我們就可以和爸爸、媽媽重逢了喔!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media_set?set=a.676469462368190.1073741850.100000154267360&type=1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光合] 小寶貝歷險記--Day2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9174708609067&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permPage=1



  清晨五點,小寶貝的咳嗽聲讓我擔憂得幾乎一夜沒闔眼,正當要沉沉睡去時...「開燈!爸爸開燈!開燈〜〜」突來的持續大叫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才發現是身旁小寶貝的夢話,眼角還掛著淚珠。可能昨夜是生平第一次離家,不知道何時會再見到爸爸、媽媽,壓力很大吧。

  這個可愛的小訪客,引發了我們全家人的母性。媽媽露出久違的溫暖微笑,用心找了很多玩具和書想讓小寶貝開心,仔細介紹生活中每件細微的小事,竟然還耐心傾聽和回應小寶貝說的每一句話!(這像天使一般的溫柔媽媽是我學齡後再也沒見過的!)

  妹妹則投以小寶貝沉醉的目光,不時驚呼:「他的身體好小喔!」「他會講英文耶!」「他好可愛〜〜」忍不住一直去摸摸小寶貝,想好好照顧他。

  小寶貝雖然在家偶爾會以哭聲說:「我要去找媽媽,我不要和江老師睡覺!」但看著他堅強而獨立地走進托兒所,離別前卻以依戀的眼神回眸:「我要找江老師!」在老師懷裡落寞地說:「放學就可以找江老師了...」那樣的依賴讓人好捨不得...

  教養過程中,浮現了兩代差異,像是我為訓練小寶貝的責任感,要求他自己揹書包,媽媽立即心疼地說:「妳不要把他弄這麼狼狽嘛,他的書包很大耶!」或是就寢時間到了,小寶貝還想玩而哭鬧,媽媽會揪心地趕來解救他:「過來找阿姨好不好?」幸好媽媽很尊重我的專業,讓我全權處理,否則不同的原則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這個小小生命,大大撼動了我們的家庭系統。謝謝小寶貝帶給我們許多樂趣與學習,期待江老師未來可以為弟弟、妹妹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喔!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media_set?set=a.675939565754513.1073741849.100000154267360&type=1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光合] 小寶貝歷險記--Day1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891874863466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relevant_count=1


  這幾天朋友住院開刀,託我當小寶貝的代理媽媽。即便是他人美麗的錯誤:「妳的孩子好可愛喔!」還是倍感驕傲。

  半天下來,發現很自然地會將孩子當作生命中的第一位,孩子的一顰一笑都深深牽動著我的心,甚至連調皮搗蛋時的笑容,都讓人忍不住融化。也感同身受媽媽的偉大,凡事先看他是否吃飽穿暖,最後再考慮自己。

  小寶貝在陪我辦公及坐公車時出乎意料地乖,連穿越長長的士林夜市回我家時,都任勞任怨地拖著沉重腳步堅定行進,讓我十分欽佩這兩歲十一個月的孩子,這可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離家呢!

  洗澡、睡覺時, 小寶貝驚覺今天真的沒有要找媽媽,大哭著:「洗完澡找媽媽!」讓人心都碎了...好在先前的信任關係夠安穩,輕輕拍著也就睡著了,可愛的小鼾聲令人感到很幸福。

  孩子,這是你嘗試獨立的第一步,也是我嘗試當媽媽的第一步,明天我們一起加油!

--

  在公車上,小寶貝偶爾會哭鬧一下:「我要去醫院找媽媽!」感受到眾人原先溫馨的眼光轉而懷疑,我只能故作鎮定地同理:「我也想找媽媽呀。」很擔心公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開到警察局。XD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75690212446115.1073741848.100000154267360&type=1&ref=notif&notif_t=like

[漂流] 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區醫療機構輔導訪查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經歷數個禮拜的緊繃,終於到緊張、刺激的「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區醫療機構輔導訪查」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與團隊一同打理整個治療流程與環境,盡可能呈現最完整的一面,真是難忘的經驗!

  關關難過關關過,累積自費與健保的工作體驗,相信赴美留學期間會得到更多反思,更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們用心提昇醫療服務水平!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漂流] 為你的生命負責,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親愛的:

  當你成為我的個案那天起,我對你的生命就負起了重大的責任。

  身為一位治療師,我永遠都必須告訴你,對你最好的選擇。事實上,經過臨床經驗的洗鍊,在看到你的第一眼時,我已經預見到你真正活出來的喜悅,也準備好全心朝著理想的目標與你共同努力。

  但在現實中,很多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無可避免的讓我們之間有了誤解,使我難以將我看到的理想傳達給你,你則以為我的建議是為了個人利益而產生隔閡。

  你知道嗎?每次察覺到你眼神中的一絲懷疑,對我都是心如刀割。我是用盡全力,希望能給你最好的!希望看到你展現真心的笑容!我的天職就是讓你更健康啊!

  自始至終,我必定得為我們的治療關係負起責任,如果你知道有任何可以協助你變得更好的方式,也請你不吝指教我的不足。如果只是調整我自己,就能豐富你甚至是更多人的生命,我非常願意來承擔。

  我愛你,更期待你好好愛自己。

              婕瑋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光合] 社團法人臺北市雙溪扶輪社例會演講,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media_set?set=a.672810606067409.1073741847.100000154267360&type=1&l=0ff08b8933



《健康樂活,邁向成功老化》
 
【主講人】
江婕瑋 祐生復健科診所 顧問
 
【講座日期】
102年6月21日(五) 下午13:30-14:00
 
【講座地點】
六福皇宮3樓集賢英武閣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3號)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北市雙溪扶輪社

演講紀錄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media_set?set=a.672810606067409.1073741847.100000154267360&type=1&l=0ff08b8933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海洋] 頂級醫療服務,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今天參訪泰國最頂級的醫療服務--BNH Hospital,真的是大開眼界!對自費醫療發展也有更多新的構想。

  BNH Hospital於1898年由旅居泰國的英國人和泰王拉瑪五世成立,已經有115年歷史,是泰國五星級醫院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

  由於BNH位置就在曼谷領事館和商業區,就近提供各國領事館和許多跨國企業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服務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歐洲...最近更積極開發華人市場。近年來更搭配國際醫療觀光產業,發展精緻深入的治療、手術及健康檢查。

  走入BNH,典雅、有質感的大廳及門診首先映入眼簾,接著,無論是診間、電梯、洗手間...等處處可見體貼的人性化設計,衛教櫥窗和室內空間更是用心的精品,讓人忍不住佇足。基於注重舒適與隱私,醫院維持著合理治療量,治療空間大多是個別化的,全院堅持提供個人病房,內有飯廳、客廳、廚房和獨立洗手間供給病人家屬使用,還有明亮、寬敞的花園。

  院內多是世界一流的名醫,高超技術和優質治療讓人很放心,而客服及醫療人員的耐心服務,更使走進醫院的每一個人備感尊榮與關懷。難怪BNH榮獲美國「JCI國際優質醫療評核認可」,確保服務和醫療水平達國際標準。

  看到泰國的自費醫療品質可以做到如此頂級,深深感到台灣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政策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健康可以被理想地照顧,那麼,我們的眼光得放更長遠。

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67612156587254.1073741842.100000154267360&type=1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漂流] 承擔,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一個人的承擔和一個部門的承擔,真的很不一樣。

  從前擔任基層時,只要負責好自己的職務,盡全心經營治療成效與客戶關係,考量的僅有個人的生活安排。

  如今擔任組織的改革者,即便著眼部門長遠的發展,維新運動是必然得推行的!然而守舊派的阻力卻時時刻骨銘心地提醒我們,我們有多想要美好的未來。此時,個人的流血、流汗相對於專業的尊嚴與榮辱,已不足掛齒。

  痛不痛?當然痛啊,但我相信我們一定值得!


  感謝這段人生旅途中意外的磨練,協助我學習承擔許多寶貴的生命,讓我們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吧!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漂流] 生涯規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每天在診所服務,個案都會問要做什麼治療身體才會好,但請個案想像理想的生活形態,卻鮮少有人答得出來。

  常常覺得,明確的生涯規劃比治療活動重要多了。看到許多全心投入志業的身心障礙者活出豐盛而有意義的人生,使我感到一個缺乏生活目標的肢體健全者,都該自歎弗如。


  我們能活得有多大真的是自已決定的,越來越期待赴美的Life Coach Training,協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價值!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光合] 一人一菜,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和學弟妹舉辦了一人一菜,俗稱potluck!從大家帶來的食物,可以看到不同的思考和個性,真的很有趣!

  學弟妹都對OT的未來很有熱忱,期待過去走過的路可以協助準OT成長得更順利!合作伙伴們,我們一起加油吧!

相簿連結: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漂流] 下班後的全力以赴!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與學長、學妹在下班後拖著疲累的身軀,積極投入職能治療發展的分享與討論,期待經過持續不懈的全力以赴,我們改善治療品質的理想能儘快實現!

[海洋] 以家庭為中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考量到所有影響家庭的因素以及家庭成員間的團體動力,目標旨在協助整個家庭恢復自然穩定的運作狀態。當治療師以此觀點服務一個家庭,個案的問題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反映了整個家庭的動態平衡系統失衡,因此服務中需要協調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以及支持家庭自主處理重大事件。由於介入後的家庭系統本身自給自足,不需要太多外來資源,可以說是最有療效且節省時間與金錢的途徑。

  然而在臺灣,「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極需要推廣及教育!

  相對服務單一個案,治療師服務一個家庭的心力是大幅提昇的。可惜的是,現今的臺灣醫療水準雖高,其價值卻不受重視。即便治療師明白「以家庭為中心」是最有效益的途徑,卻只能在自費環境下做到,難以向個案推薦。人民則太習慣低廉的醫療價位,不願接觸自費服務,繼續在時間的流逝中自我安慰...

  除了持續培訓有能力服務家庭的專業人員,也需要長期耕耘「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共識,治療師才有提供理想服務的空間!

早期療育「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之介紹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海洋] 溫故知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溫故知新是反思臨床實務的途徑之一。

  我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需要土法煉鋼才能整合新概念。很感謝大學時的共筆風氣,幫助我向同儕學習到許多高效益的作業習慣,例如:坐第一排以筆電打筆記和簡報、拍下來不及抄的投影片、課後回顧錄音檔、練習看著投影片試講、和老師、同儕討論...等等。

  離開學校後的學習,沒有報告、考試的督促,此時的自我管理就非常重要。經過多年的操練下我發現,要提昇進修時的專注力,一個很棒的心態是--想像課後就要即席演講。在適當的壓力下,知識的吸收會更完整。

  當學生時,只要對自己的成績負責,老實說學習動機不大;但開始執業後,要為許多家庭和生命負責,持續學習就是勢在必行的義務。


  如果,我們知道學習世界上更先進的方式,可以協助人們的生活更美好,那為什麼不呢?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光合] 愛是一切的解答,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感謝昨日對現實情境的認識,第二天終於和個案與家屬建立起良好的治療關係。

  看到多年滿面愁容的一家人,從治療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在引導下學習彼此關懷,像花朵綻放般逐漸浮現笑容;以及因為人事流動率高,導致過去的服務品質多有負評,今天竟然開始有家長期待著高品質的自費治療,很支持診所的持續成長。

  是什麼讓看似慘淡的現狀在隔天有了神奇的改變?

  我猜,是因為「愛」。

  想要整潔便利的工作環境,先愛場地,自然會把它當自己的家打理潔淨。

  想要融洽互助的組織關係,先愛同事,自然會瞭解、滿足彼此的需求。

  想要善解人意的團隊領導,先愛老闆,自然會向上管理、合作無間。

  想要優渥合理的薪資報酬,先愛客戶,自然會隨著實質貢獻而提昇收入。

  想要值得投入的一生志業,先愛專業,自然會出現方向明確的人生道路。

  當我們開始愛了,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感謝上天賜予我的領悟,使我不致困頓不前,協助我享受生命中的苦與樂。

  而且,會越來越享受的。

--------------------------------------

  午休時為了這篇感想,興奮地跑去找魏醫師拍照留念。

  我開玩笑地以魏太太最瞭解魏醫師最帥的角度為由,請她幫忙攝影。

  沒想到,可愛的魏太太竟滿臉通紅地說:「他每個角度都很帥。」

  嘻嘻,這就是愛啊!

[海洋] 將「人」擺第一,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每次與婉瑜爸爸談話,都會學習到許多企業管理的知識。感謝爸爸的經驗分享,這次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在復健醫療業,「人」是我們最大的資產。管理者需要先用心體貼治療師的需求,治療師就會用心體貼個案的需求!

--------------------------------------

  江老師,妳回應的內容我覺得滿有趣的,或許「將心比心」可說明一些吧。

  我們做服務業的,公司要把員工擺第一,前線人員才有可能把顧客的困擾擺第一。


             朱佳瑋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光合] 教學相長,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先前介紹好朋友的兒子給學妹做家教,感覺關係更緊密而正向了!

  晚上至朋友家拜訪,看到許久不見的可愛孩子很開心,也協助學妹訂定適合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非常期待未來和學妹、孩子一起成長!


  教學相長真是發自靈魂的喜悅!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漂流] 健保服務的震撼教育!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從前做自費服務,很習慣和一整個家庭一起合作。每次治療時段在孩子身上察覺的變化,除了孩子本身生理和心理的先天特質外,還可以立即在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中找到癥結。更幸運的是,關鍵的重要他人經常就在臨床現場,透過持續溝通和實戰演練,我們有極大機會協助家人獲得幫助孩子的知能。因此,孩子的成長與突破是可以預期的,而我們的實質貢獻也贏得了尊重,甚至是敬重。

  今天,是我正式交接健保服務的第一天。

  早上做成人神經復健,外傭斜眼看著我這個新面孔,理所當然地把沙包丟到我手上,直指著個案的腿:「去,綁他腳上。」或是擺著晚娘臉喊著:「快去幫他按摩!」然後去一旁滑手機、聊天。下午做團體治療,如同自費服務時全心全意地給孩子最好的,家長聆聽回饋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冷淡,好奇詢問當初帶孩子來的原因,家長只是稀鬆平常地說:「喔,你不覺得帶小孩來運動,一次50塊很便宜嗎?」

  這樣的文化對我這個在自費環境裡養尊處優的治療師來說,真的是震撼教育!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許多充滿理想的同業會有心無力!為什麼許多優秀的前輩會毅然決然到外國工作!我深深對於在健保體制下默默承受不平等待遇,卻仍然用心服務的治療師感到肅然起敬。

  從接手顧問一職,開始接觸經營管理層面後,每天都在直接面對令人無奈與無力的事實:即便我明白接受積極治療後,我們可以協助個案做到的最佳進展,但在健保的現實要求下,我們不得不重視服務量,在壓縮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內,對於治療品質實在難以著力。

   於我而言,不管是數千元還是50元,既然個案把生命的一部分交給我了,那麼我對他就有一份責任,雖然不能做到最好,但求無愧於心。同時非常感謝上天在出國進修前,安排我切身體會到同業的深層需求,很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為改善台灣醫療環境盡一份心力。

  最後,請求看到這篇文章的您,善待所有在健保體系內服務的醫療人員,我們非常需要您的鼓勵來拾回對專業的初衷,衷心感謝您的任何協助!